imgboxbg
资讯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
数字化“齐民要术”来了

数字化“齐民要术”来了

  • 分类:学习之窗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2-18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数字化“齐民要术”来了

【概要描述】

  • 分类:学习之窗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2-18
  • 访问量:0
详情

◎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啥选个工业市?

2020年12月,淄博获批成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数字农业农村改革试验任务。

淄博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一产所占比重常年低于5%。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啥选个工业市?

实际上,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现在能否用“工业化思维”与农业实现对接。淄博拥有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9个,是国内化工产品配套最为完善的地级市。

中国古代农书之首《齐民要术》的著述源于淄博,而今淄博正重拾农业优秀“基因”,进行一场数字化革命。

◎数字田园长啥样?

示范田没有麦垄,因为播种机都用上了北斗导航,自动确定麦行的合理间距,不再需要麦垄;往田地深处走,有一个带着太阳板电池的插杆,这是测量土壤墒情的传感器,太阳板下面是信息传送器,土壤的干湿度可以实时传送到监控室里的大屏幕,公司可以随时掌握并应对处理。

◎农业数字化的远虑与近忧

现在正是农业对信息技术需求旺盛的时期,农业数据“躺在”地里,关键是如何利用高新技术装备和网络将地里的数据挖掘利用起来,这是政府要做的工作……

数字化“齐民要术”来了

——来自淄博数字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调查

中国古代农书之首《齐民要术》的著述源于淄博,而今以工业闻名的淄博,正重拾农业优秀“基因”,进行一场数字化革命。

1月18日,淄博“数字赋能聚力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的做法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而早在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等17个部委批准淄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数字农业农村改革试验任务。淄博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农业3.0时代”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

作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淄博农业数字化担当着转型探路的角色。“曾经沧海”的淄博农业,能否以数字化改革再创辉煌?记者带你去淄博走一走,看看农业“未来的模样”。

数字田园的新模样

1月20日19:30,夜色漆黑,路上余雪未化,寒气逼人。记者来到临淄区朱台镇,这里有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态无人农场。禾丰种业与山东理工大学兰玉彬教授团队进行数字化合作,采用5G云平台技术实现了500亩试验田无人化作业。

借着手电筒的光亮,能看到试验田没有麦垄。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俊科说,现在种小麦,播种机都用上了北斗导航,自动确定麦行的合理间距,不再需要麦垄;往田地深处走,看到一个带着太阳板电池的插杆,朱俊科说,这是测量土壤墒情的传感器,太阳板下面是信息传送器,土壤的干湿度可以实时传送到监控室里的大屏幕,公司可以随时掌握并应对处理。

农业数字化,第一看粮食。依托中化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等,淄博在桓台县、高青县提升数字大田30万亩。如今,不仅粮食种植,养殖、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也都开始推广应用数字技术。

在高青纽澜地“数字牧场”,一头头黑牛在牧场里悠闲自得,脖颈下安装电子项圈,黑牛睡软床、听音乐、享按摩,脂肪充分沉淀到肌肉里,形成独特美味的雪花牛肉。山东纽澜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董冠说:“数字赋能,牛肉质量显著提高,牛体采用先进工艺分割后,肋排肉、眼肉等每公斤售价可达1000元以上,上脑部位的牛肉每公斤可以卖到2000元,市场销售以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为主,一头牛产值可达10万元。”

数字化让标准生产扩展速度加快。高青县以纽澜地为龙头,与沿黄5个区县共同打造百亿级黑牛产业集群,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10万头高青黑牛项目和包括动物蛋白加工园、数字大牧场在内的黑牛小镇项目,2021年黑牛存栏量突破5万头,力争2023年达到10万头。

数字化精细管理延伸到运输环节。1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的阿里数字农业产业中心(山东仓)项目,该项目由山东纽澜地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建设,是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城市(盒马市)建设的标志性项目。

纽澜地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周村规划建设了5个储运仓,一期规划430亩地,2020年下半年开始建设,其中3号仓分割包装牛羊肉,已经投产试运营。纽澜地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包信峰介绍:“虽然名曰‘仓’,但没有库存,都是订单式生产,即来即发,规律是‘两个12点’,消费者无论在国内哪个城市,今天12点下单,第二天12点就可以发到对方城市大仓。货物运输全过程数字控制,能在电子屏幕上实现‘跟点’服务。”

截至2021年,纽澜地品牌黑牛已进入24个城市310家阿里巴巴盒马门店,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高青纽澜地线上盒马的消费订单非常大,即使疫情期间,生鲜肉销售也创下300%的增长奇迹。”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党总支副书记冯源对农业数字化变革效果感受很深,“只有‘实’没有速度和效率,只有‘虚’没有未来,虚实结合——线下实体生产,线上打通消费市场,是最理想的经营模式,和阿里巴巴盒马的合作体现了这一点,能够最大程度实现数字化赋能。”

从淄博农业领域数字化实践来看,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数字牧场、数字农产品加工,大大推动了优质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相关企业成为农业发展新龙头。

位于淄川经济开发区的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食用菌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业务,建成国内领先的香菇菌棒智能控制生产线后,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运营成本降低30%,把“土蘑菇”变成了“洋蘑菇”——成为全球最大的香菇菌棒出口供应商,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杨树慧介绍:“数字化管控,不但质量提升明显,而且2021年产量较2020年增长50%。”

用工业化思维改造提升农业

淄博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一产所占比重常年低于5%。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啥不选“农业大市”,而选一个“工业大市”?

其实,面对国际上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农业能否实现换道超车,体现在能否用“工业化思维”与农业实现对接,用工业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农业。而长期的工业历练和熏陶,让淄博具备“工业化思维”。淄博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是国内化工产品配套最为完善的地级市。以工业助推农业,淄博“天时地利人和”。

数字化被列为淄博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市里成立了工作专班和14个专项工作组,组建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和市农业发展集团,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1亿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落地;支持社会资本设立数字农业农村领域专项基金,对创建数字农业园区的土地流转给予财政补助;引进了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18家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推深度合作。

淄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溯易说:“淄博数字农业农村改革主要取得两方面新成果,一是解决了涉农数据共享‘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初步营建起‘一云统揽、多维一体、一网通办’的数字化生态。”

如果把农业数字化的过程比作人体组织结构运行,“一云统揽、多维一体、一网通办 ”的数字化生态,就是“大脑和脊柱神经系统”,即“指挥中心和命令传输线路”;涉农数据共享“最后一公里”,则相当于人体各种器官的状况,是解决“点”的信息综合与收集问题。

正如滚雪球,难在“聚点成球”。涉农数据共享“最后一公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包括数控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方面,这其中,仅有信息化连接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高新技术农业装备来支撑;也可以说,在生产环节,“最后一公里”主要解决信息和高新技术装备的有机连接,这就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

总部位于临淄区皇城镇的山东思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在这个公司的模拟标准蔬菜大棚里,总经理白京涛对各种“宝贝”如数家珍:防风机,自动控制大棚温度;自动控光灯,在冬季光照不足时增加光照;此外还有自动打药机、水肥一体化设备、喷淋降温管网等。高新技术装备工作状况和电子传感器相连接,大棚里的空气、光照、温湿度、土壤墒情等主要数据实时传到后台。皇城镇有20%的农业大棚实现了数字和高新技术装备的结合。

在周村区的彭东农业发展公司,蔬菜大棚有数千平方米,西红柿长得比两人还高,小白菜排排叠翠,这是以椰糠为基质的立体无土栽培。大棚里安装了数字化自动控制系统,实时监控蔬菜生长状况。淄博彭东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负责人丁志强说:“我们整个园区不到20个工作人员,由传感器监测EC值(土壤电导率)和pH值(酸碱度),哪个值低了,通过管道循环,自动补充水肥。”

除了对传统农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样实现了数字收集和应用。

山东巧媳妇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指挥大厅有一个总的智慧化控制平台,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产品追溯系统,酿造原料从田间种植开始,种子、农药、土壤化肥等都实现数据传递;二是质量管理系统、对产品加工过程实现质量数据控制;三是产品物流系统,对销售、用户数据实现服务跟踪。过去,“巧媳妇”数据收集都是靠老师傅“跑点”,十分费事,现在通过监控总台9个可视化平台,就可以看到调味品生产过程中的数据。

根据规划,淄博集中扶持得益乳业、高青纽澜地、淄川七河生物等骨干企业数字化赋能,到2025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企业主体数字化改造50家。

“最后一公里”的“点”还在不断扩展,但如果只有一个个“点”,而没有横向和纵向的连接,就是“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阻碍数据价值的开发利用。为此,建设农业数字化的“大脑和脊柱神经系统”势在必行。

淄博农业数字化的“大脑”——“齐农云”,就是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指挥中心;农业数字化的“脊柱神经”,则是“齐农云”下属的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旨在以数字传输打通产业企业和“齐农云”的连接,打通产业企业和市场的连接。

“齐农云”总投资1712万元,目前已初步建成“齐农云”管理平台,完成大数据底层和种植业、畜牧水产、产业发展等10大主题“一张图”设计,与93个国家级、省级单位数据系统和部分数字农业企业园区数据平台对接;“齐农云”公共服务平台也初步建成,开发出电脑、手机端2个应用服务平台。

与产业企业和市场连接的“末梢神经”也在完善。建设区域中心云市场,打造农产品线上销售矩阵,引进阿里、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培育乐物、忆当年、极有鲜等本地电商平台,全市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涉农电商企业15家,在快手、抖音等平台举办直播活动7万多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20亿元。

一些企业在“末梢神经”连接中显身手。山东思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农保姆”APP服务,扩展到全国13个省,建成5000余个村服务站,业务拓展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农业数字化亦有近忧

判断一个农业数字化系统是否成功,关键看应用:自用和他用。

从“自用”讲,淄川七河生物、临淄巧媳妇、高青纽澜地等每个数字农业发展样板,都带来了公司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企业利润诸多方面的提升;“他用”,是指一个数字系统的“溢出”效应和价值,体现着一个数字化系统的应用广度。

1月15日,淄博市淄川区一位用户通过“齐农云”平台发布了贷款需求信息,下午就收到了这笔农业贷款。“齐农云”农业农村智慧大脑开发建设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的上线,让农民不跑银行也能贷到款。

数字直通解决了“中间商”赚差价的痼疾。2020年10月,阿里数字农业沂源产地仓开仓运营,形成了日加工330吨、年加工10万吨数字化分拣配送能力。过去,中间商层层“分羹”,阿里果蔬基地直采模式缩短了苹果销售链条,带动沂源70万吨苹果增收2亿元,其中张家坡双义农场的苹果售价从原来的每斤2.5元提高到4.5元。

数字生产带来致富新方式。淄博以粮食、蔬菜、黑牛、苹果、猕猴桃、香菇等6条数字化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数字化”的产业化组织模式,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杨树慧说,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作社农户,在成本价和回收价之间给农户预留利润,但生产标准和生产过程由公司“数控”,农户承包一个大棚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

淄博农业数字化开辟了“数字+农业农村”改革的新实践,但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待解。

各部门数据呈现条块式,横向数据获取难度比较大,“数据烟囱”问题依然突出。数据资源建设基础薄弱。比如,农业数字化需要做数据模型,但跨系统数据获取较难。有关专家提出,数字农业农村不能单兵突进,需要顶层谋划、系统推进,需要资源整合、科技支撑。

数字化人才比较缺乏是另一个问题。农业数字化离不开计算机人才,但县镇基层留人比较困难,即便市级农业部门,有时看好的人,面试都通过了,最后仍然“爽约”。

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农业专用传感器、动植物生长模型、大数据算法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数字技术产业化较滞后,推广应用成本较高。数字化离不开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但这些设备一般价格高,质量也参差不齐。比如,农业生产数据常用的传感器,精准度不高,有的只能测温度和湿度,不能测有机质。无人机可以实现空中施肥等服务,但一架北斗导航无人机30多万元,而且必须有基站才能用,前期投入较大,老百姓承受不起。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熟化程度不高、转化缓慢,智能装备智慧软件价格高等,这些既需要基层去探索破解,也需要相应政策帮助解决。

此外,如何更顺畅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会影响数字化工作开展。比如30亩地配一个智能机器正合适,但农户普遍一家只有几亩地。农业一家一户经营是现实,发展数字农业不能简单类比外国,必须立足国情寻找解决办法。不论是土地集中式规模经营,还是服务集中式规模经营,应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选择规模化经营路径,为农业数字化创造实施环境,这也决定着农业的未来。

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地方或单位,对发展数字化农业紧迫性认识不足。淄博市农业农村局有关同志到基层去推广数字化,有时甚至会吃闭门羹。

作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淄博农业数字化改造和提升,是向农业科技前沿看齐。今天,一些发达国家的农场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耕地450英亩,可以生产谷物10万千克以上以及生产肉类1万千克左右,养活132个人。背后依赖的正是一系列工业科技变革成果,其中包括电脑、网络、智能手机带来的技术革命。

位于沂源县的山东中以现代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引进以色列技术,发展“智慧果园”1000亩,实现“一果一码、一园一端”。引进科技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自主研发。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苹果原木自动切割、粉碎加工制造菌棒生产线,全部是自主研发制造,储藏和蘑菇生长大棚采用世界流行的食用菌智能控制系统,蘑菇生产完全摆脱了“人工时代”的季节限制,目前公司正致力于研发能够实现自动采摘蘑菇的智能机器人。

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王涛,兼任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2021年11月到淄博调研。他认为当前农业必须向精细化、智慧化、集约化转变。现在正是农业对信息技术需求旺盛的时期,农业数据“躺在”地里,关键是如何利用高新技术装备和网络将地里的数据挖掘利用起来,这是政府要做的工作。

农业数字化不是抛弃传统。王涛在淄博调研时看到了《齐民要术》的“力量”。在《齐民要术》起源地临淄,巧媳妇集团将贾思勰尊为“总工程师”,墙壁上书有《齐民要术》制醋之法。王涛认为,在数字化过程中,要注意传承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研究其对现代农业、现代生活的影响,取其精髓,发扬光大。

杨溯易也认为,淄博农业数字化,其实就是数字化版“齐民要术”。《齐民要术》纪录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工艺要求,是农业发展的财富,数字化不是割断这种传承,而是通过精确的数字控制,将其传承得更精确更到位,生产出更可口更美味的食品。

工业底蕴深厚的淄博,正以数字农业农村改革为契机,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捧上一碗“未来大餐”。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江苏省国资委          泰州市人民政府         泰州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Copyright ©  2021  泰州市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1021282号-1